在我國重選已有悠久的歷史,約在4000年前就開始了冶煉鋼。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重達1400斤,可見當時冶金技術的高超。戰國時代(紀元前403-221年)鐵的應用得到推廣。為了給冶金生產提供原料,所以采礦、選礦技術也相當發達。到了明朝,我國的采礦、冶金和金屬加工業,無論在生產規模、產量上,或是在技術工藝方面,都居當時世界前列。1637年明朝著名科學家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頗為詳盡地總結了歷代勞動人民的工農業生產經驗,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系統地論述了采礦工程及洗選礦石等情況,記載了很多有關應用重選分選的實例。例如,用風車分選谷物,用水力分級方法提取瓷土,淘洗鐵砂和錫砂礦石等。這些記述反映了我國古代重選技術的發達。
我國的重選工業在舊中國一直處于落后狀態。設備陳舊,管理不善,生產極不正常。新中國成立后,礦物原料生產被置置于優先發展地位,先后在我國重要的鎢、錫、煤炭等基地建立了多座大、中型重選廠和選煤廠。隨著我國尖端技術工業的建立,同時還新建了一批處理稀有金屬礦砂的重選廠。20世紀60年代期間,開始用重選法處理納狀赤鐵礦礦石,并在鉛、鋅有色金屬選礦廠建起了重介質選礦車間,同期重介質選煤廠也得到了發展。同時又以現代的重選技術改造了我國古老的選金工業,在吉林、黑龍江等省漫長的河灘上建立了多條浮動的采金船。由于我國能源資源的特點,煤炭日益成戈為主要能源。我國煤炭資源豐富,煤種齊全。隨著煤炭產量的增長,重選法選煤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另外,重選法在化工、建材等部門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國民經濟快速發展,重選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出現不少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進入21世紀,我國經濟建設成就更加顯著,已成為叫界制造業大國。現在我國鎢、錫礦石的重選技術已在世界進入領先地位。原礦處理量比解放前增長近百多倍,并綜合回收了鐵、銅、鉛、鋅、鎢、鉍、銻、鈦、鈷等十余種伴生金屬元素。鎢精礦的產量達到世界首位,成為國際上重要的鎢砂出口國。在新技術新設備研究方面也取得尋不少重大成就。在處理難選的釩鈦磁鐵礦石上,重選法獲得了成功的應用。我國將非穩定流原理用在流膜選礦上,制成了帶有復合運動的振擺皮帶溜槽。旋轉螺旋溜槽、鋸齒波跳汰機、轉盤選礦機、連續作業離心選礦機等一大批新型重選設備研制成功并獲得了成功的應用。重介質選煤新工藝得到了推廣,并研制成功了斜輪及立輪重介分選機、三產品重介旋流器、電磁風閥篩下空氣室跳汰機等。
為實現我國在本世紀中葉全面達到小康的戰略目標,我們還需要有更大的發展,面臨著艱巨的建設任務。經濟的飛速發展J寸原材料的需求日益龐大,礦物原料加工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重選生產技術必將得到更大的發展。從當前情況看,我國的選礦工業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綜合利用不完善以及自動化水平低等不少問題。因此,我們竅須加緊努力、認真學習、廣泛吸收國際上的先進技術,以便盡快地將我國選礦工業的科學技術推進到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