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轉窯內的窯皮不僅對耐火材料有一定的保護功能,而且具有保溫功能。現就窯皮的形成過程說明如下:回轉窯烘窯后,物料從窯尾隨著回轉窯的旋轉向窯頭方向移動,而窯頭噴嘴使窯頭前5-20m溫度升至1480℃左右,物料在該段被融化成熔融狀態,粘附于耐火磚內表面,接著人為地將溫度降至1250℃左右,物料冷卻、變硬,形成窯皮層,這樣就可以保護窯襯、延長其使用壽命。但當燃燒溫度偏離工藝技術條件的要求時,窯皮層將被破壞或掛窯皮不均勻,甚至產生結圈現象,使物料不能正常輸送。因此,窯皮的工作狀況對耐火磚的壽命、石灰的產質量有很大的影響。
回轉窯燒成帶采用淋水冷卻,是目前維護窯皮的一種最好方法,簡單易行。燒成帶使用水冷卻,一可使粘掛的窯皮較快的冷下來,減少物料與窯皮間的溫差,有利于窯皮的粘掛。二是便于檢查窯皮變化情況。看火工每小時窯檢查水冷卻一次,根據回轉窯窯皮厚薄不同、傳熱不一的道理,檢查時會發現窯皮愈厚,溫度愈低,回轉窯窯皮愈溫度愈高,窯皮愈不好;否則相反。
影響窯皮的因素有:
1、生料化學成分:由于“窯皮”是液相凝固到窯襯表面的過程,因此液相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窯皮”的形成,而生料化學成分又直接影響液相量,目前都主張掛回轉窯“窯皮”時生料成分與正常生產時成分相同。
2、燒成溫度與火焰形狀:溫度低液相形成少不利于掛“窯皮”,溫度過高液相在襯料表面凝固不起來,“窯皮”也掛不上。一般控制在正常生產時溫度,掌握熟料結粒細小而均勻,不燒大塊或燃流,嚴禁出生料或停燒,升重控制在正常指標之內。而且要保持燒成溫度穩定,火焰形狀完整、順暢,不出現局部高溫,不允許有短焰急燒現象。
3、喂料與窯速:為使熱工制度穩定,需要控制喂料量是正常喂料量的50%-70%,窯速也相應減低到正常窯速的70%-90%,使物料預燒穩定,燒成溫度也容易掌握,如果喂料過多或窯速過快,窯內溫度極不易控制穩定,所掛窯皮不平整,不夠牢固。窯速穩定使液相量固化的時間穩定,因此粘掛回轉窯“窯皮”厚薄一致,使“窯皮”平整。